专家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
- 作者:wenan 文章来源:中国心肌病心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0
扩张型心肌病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目前主要认为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病毒感染
关于病毒在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争论已久。早年有作者提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能预示将发生扩张型心肌病,但因得不到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而未被普遍接受。近年来的病毒检测技术如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毒感染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1)临床观察提示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Levi对63例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进行长达15年的随访,42例抗柯萨奇病毒B2补体结合抗体阳性者,有10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而阳性者没有出现扩张型心肌病。Quigley运用临床及组织学方法对23例经心肌活检证实的急性心肌炎者进行为期五年的随访,结果有12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在一些有心肌炎病史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活检标本中存在病毒基因,以后又有若干研究支持证据。
据此,有作者提出病毒性心肌炎是一个疾病的连续过程,扩张型心肌病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种晚期结局。
(2)动物实验成功用病毒复制出扩张型心肌病
国外应用核酸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心肌活检标本证实,病毒性心肌炎是扩张型心肌病的前导疾病。有作者用脑心肌炎病毒接种到DBA/2小鼠,早3-4周后形成扩张型心肌病,并且在心肌组织中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认为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肠道病毒。Klingel等人的研究解决了肠道病毒与扩张型心肌病形成过程中的心肌损伤、坏死、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等病理过程的关系。他们用柯萨奇病毒B2感染不同种系小鼠的研究证实了病毒RNA不仅存在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而且存在于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中;病毒复制与心肌损伤有密切关系,没有病毒复制就没有心肌损伤,清除DBA/2小鼠心肌组织中的病毒,心肌损伤过程停止。Shioi的研究也证明病毒复制与心肌病的发展、组织学变化及心肌细胞因子表达的一致性。
(3)病毒感染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
概而言之,病毒致心肌损伤主要通过三个机制:病毒直接细胞毒作用、病毒持续存在并介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病毒诱导心肌细胞发生凋亡过程。
二、遗传因素
扩张型心肌病可呈家族性,发病率约20%-30%,常染色性显性遗传有50%的外显率,男女患病几率相等;长染色性隐性遗传者父母都不是患者,但是携带有该病基因;第三类X染色体连锁遗传,女性携带相关致病基因但不发病,而男性后代发病。对于FDCM,已有5个基因被确认,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心肌肌动蛋白(catin)基因、结蛋白(desmin)基因、核纤层蛋白(lamin/C)基因及基因G4 5。家族性和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均可无明显不同。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HL-A-DR4或B12位点阳性者增多,认为是一种基因不均的疾病,并发现有体内抑制T细胞的活性低下,提示在免疫系统有基因决策簇的变异,次变异可能由第6号染色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所决定,如伴同病毒感染可致明显或阴性心肌炎,继而发展为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病毒性心肌炎未愈患者均可有自然杀伤细胞活力降低,病毒感染及其自身免疫反应虽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阐明。
三、免疫功能异常
为什么有些人因病毒感染发生扩张型心肌病,而另一些人则不,目前认为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病毒感染可能是始动因子,改变了宿主心肌细胞的抗原性,从而引发了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异常
主要表现为产生自身抗体,损伤心肌细胞,由病毒性心肌炎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是一个自体免疫过程,在某些患者体内出现自身抗体如肌球蛋白抗体、抗线粒体腺苷载体抗体、抗M7抗原抗体、抗核抗体、抗心肌纤维体抗体等。
(2)细胞免疫异常
也有报道此类患者并无恒定性体液免疫异常,可能有遗传性细胞免疫缺陷,致使其易受到病毒感染的损害。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在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Matsumori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高于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及正常人,Limas等发现有38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咨询电话:0311-85839177;微信:19933007320;QQ:1274436468
一、病毒感染
关于病毒在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争论已久。早年有作者提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能预示将发生扩张型心肌病,但因得不到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而未被普遍接受。近年来的病毒检测技术如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毒感染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1)临床观察提示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Levi对63例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进行长达15年的随访,42例抗柯萨奇病毒B2补体结合抗体阳性者,有10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而阳性者没有出现扩张型心肌病。Quigley运用临床及组织学方法对23例经心肌活检证实的急性心肌炎者进行为期五年的随访,结果有12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在一些有心肌炎病史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活检标本中存在病毒基因,以后又有若干研究支持证据。
据此,有作者提出病毒性心肌炎是一个疾病的连续过程,扩张型心肌病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种晚期结局。
(2)动物实验成功用病毒复制出扩张型心肌病
国外应用核酸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心肌活检标本证实,病毒性心肌炎是扩张型心肌病的前导疾病。有作者用脑心肌炎病毒接种到DBA/2小鼠,早3-4周后形成扩张型心肌病,并且在心肌组织中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认为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肠道病毒。Klingel等人的研究解决了肠道病毒与扩张型心肌病形成过程中的心肌损伤、坏死、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等病理过程的关系。他们用柯萨奇病毒B2感染不同种系小鼠的研究证实了病毒RNA不仅存在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而且存在于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中;病毒复制与心肌损伤有密切关系,没有病毒复制就没有心肌损伤,清除DBA/2小鼠心肌组织中的病毒,心肌损伤过程停止。Shioi的研究也证明病毒复制与心肌病的发展、组织学变化及心肌细胞因子表达的一致性。
(3)病毒感染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
概而言之,病毒致心肌损伤主要通过三个机制:病毒直接细胞毒作用、病毒持续存在并介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病毒诱导心肌细胞发生凋亡过程。
二、遗传因素
扩张型心肌病可呈家族性,发病率约20%-30%,常染色性显性遗传有50%的外显率,男女患病几率相等;长染色性隐性遗传者父母都不是患者,但是携带有该病基因;第三类X染色体连锁遗传,女性携带相关致病基因但不发病,而男性后代发病。对于FDCM,已有5个基因被确认,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心肌肌动蛋白(catin)基因、结蛋白(desmin)基因、核纤层蛋白(lamin/C)基因及基因G4 5。家族性和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均可无明显不同。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HL-A-DR4或B12位点阳性者增多,认为是一种基因不均的疾病,并发现有体内抑制T细胞的活性低下,提示在免疫系统有基因决策簇的变异,次变异可能由第6号染色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所决定,如伴同病毒感染可致明显或阴性心肌炎,继而发展为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病毒性心肌炎未愈患者均可有自然杀伤细胞活力降低,病毒感染及其自身免疫反应虽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阐明。
三、免疫功能异常
为什么有些人因病毒感染发生扩张型心肌病,而另一些人则不,目前认为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病毒感染可能是始动因子,改变了宿主心肌细胞的抗原性,从而引发了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异常
主要表现为产生自身抗体,损伤心肌细胞,由病毒性心肌炎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是一个自体免疫过程,在某些患者体内出现自身抗体如肌球蛋白抗体、抗线粒体腺苷载体抗体、抗M7抗原抗体、抗核抗体、抗心肌纤维体抗体等。
(2)细胞免疫异常
也有报道此类患者并无恒定性体液免疫异常,可能有遗传性细胞免疫缺陷,致使其易受到病毒感染的损害。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在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Matsumori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高于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及正常人,Limas等发现有38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咨询电话:0311-85839177;微信:19933007320;QQ:1274436468
-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暨长城心律失常、
· 如何预防高温急性心肌梗死
· 左心耳封堵术
· 乱跳的心脏——房颤朋友必知
· 高血压对血管损害触目惊心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肥厚型心肌病专场
· 心衰患者如何控制出入量?
· 我院与河北省血液中心签署无偿献血协议,并组织
· 以等级评审为契机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长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