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
- 作者:lei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3
- 一、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简称VF)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无稳定的周期长度,激动时间或心电向量).在细胞水平,电活动可能还是存在的,但从心脏整体效应来看并无机械收缩,因而无有效心排量.
急性心肌梗死最初几个小时合并心室颤动,在无休克或心力衰竭的情况下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原发性心室颤动亦可发生于无心肌梗死的病人(医院外猝死).该类情况常与严重的冠脉疾病有关,存活后易再发.这些病人需作进一步检查,包括运动试验,冠脉造影以及有创性电生理检查.随着护理抢救团体的增加,更多的院外猝死病人获救,对有复发危险者应考虑作植入性去颤器(ICD).
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不论有或无心力衰竭,出现心室颤动为继发性心室颤动,这些病人均有严重的心室病变.
心室颤动亦可并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时(多数为心室自主律).这提示早期再灌注发生.
心室颤动常可以致死,除非用直流电去颤(用胸部重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去颤难以奏效).电击复律的成功率为95%,短期和长期预后甚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原发性心室颤动不能预告,利多卡因,镁或β-阻滞剂提供保护作用,但利多卡因增加停搏的危险.对继发性心室颤动,复苏的成功率为30%,复苏成活者住院期死亡率为70%提示其严重性.心肌再灌注后心室颤动,复苏的成功率是高的.
二、心室颤动的分型
跟据临床循环功能、有无其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颤动波的振幅及频率等,可进行室颤分型,这将有助于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1.根据室颤波振幅分型
(1)粗颤型:心室颤动波幅度>0.5mY,此型多见于心肌收缩功能较好的病例,心肌蠕动幅度相对粗大有力,张力较好,对电击除颤效果好,预后相对好,应即刻电击除颤.
(2)细颤型:心室颤动波幅度<o.5mV,多见于心肌收缩功能较差的情况。心肌此时的蠕动纤细无力,张力差,电击除颤疗效较差,预后恶劣。此型最好先采用心脏按压,人工呼吸,肾上腺素心内注射等方法,使细颤型转变为粗颤型后再予电击除颤。
2.根据室颤波频率分型
(1)快速型:室颤波频率>100次/分.预后相对好,除颤成功率高。
(2)缓慢型:室颤波频率<100次/分,预后差,多数为濒死表现,常继以全心停搏。
3.根据室颤前心功能分型
(1)原发性室颤;又称非循环衰竭性室颤。室颤前无低血压、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循环功能相对良好,室颤的发生与心梗等急性病变有关.而室颤引起的酸中毒,能与室颤构成恶性循环。此型预后相对较好,除颤成功率约为80%。
(2)继发性室颤:又称循环衰竭型室颤.室颤前常有明显低血压、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常同时存在药物、电解质紊乱等综合因素,电除颤80%无效,预后恶劣。
(3)特发性室颤:室颤发生前、后均末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室颤常突然发生,多数来不及复苏而猝死,部分自然终止而幸存。“夜间睡眠综合征”、部分“Brugada综合征”等属于这一情况,室颤幸存者常有复发倾向,属于单纯的心电疾病。
(4)无力型室颤:又称临终前室颤。垂危病人临终前心电图约50%可出现心室颤动.其特点为室颤波频率慢,振幅低,这种缓慢的细颤波又可称为全心停搏。
咨询电话:0311-85839177;微信:19933007320;QQ:1274436468
-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暨长城心律失常、
· 如何预防高温急性心肌梗死
· 左心耳封堵术
· 乱跳的心脏——房颤朋友必知
· 高血压对血管损害触目惊心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肥厚型心肌病专场
· 心衰患者如何控制出入量?
· 我院与河北省血液中心签署无偿献血协议,并组织
· 以等级评审为契机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长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