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的八大误区(上)
- 作者:x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4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目前已是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就容易造成脑梗塞即脑中风。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其中一个原因就与房颤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所带来的危害不了解、甚至误解有关。下面就临床上房颤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进行说明。
误区1:颤无需及早诊治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2、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风病人许多是由房颤血栓所致。
3、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另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等。因此,房颤患者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误区2: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要好,病情要轻
在房颤早期,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心跳时快、时慢,症状十分显著。当转为持续性房颤后,因长期对快心率的耐受或持续性房颤心率相对缓慢,上述症状反而好转。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误认为自己房颤好了很多,忽视了治疗。其实,这部分患者恰恰是最危险、最需要正规治疗的房颤病人。
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为持续性房颤的,持续性房颤是该疾病的相对中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包括心力衰竭、血栓形成,脑中风等。一旦持续性房颤患者到再次出现明显症状时,大都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许多阵发性房颤患者就是一等再等,直至转变为持续性房颤后,又忽略了进一步的治疗。最终,因为严重的偏瘫或气急,才接受正规的治疗,这样预后都非常不理想。其实,房颤的治疗和其他常见疾病相同,都应该及早治疗。在早期阵发性房颤时,若进行正规、系统的抗房颤治疗,特别是房颤的消融治疗,房颤是可以根治的。对于已经转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而言,只要不因为自身症状的好转而忽视了治疗,在产生严重并发症之前,也应及时就医,正规治疗。
误区3: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华发林效果相当
房颤中风的危险是正常心律者的5-6倍。是房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事件是房颤治疗中重要的一环。目前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药物有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两大类。临床上公认华法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且有研究认为阿司匹林需每日300毫克以上才有效果。房颤患者中采取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大部分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100毫克)抗凝治疗。研究显示,房颤的抗凝治疗中,仅2.7%患者服用华发林,37%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由于华发林抗凝治疗需要定期验血监测,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但从预防栓塞角度而言,尤其对高危患者(中风史、高龄并有高血压等),推荐首选华发林抗凝治疗。即使正规口服华发林抗凝治疗,部分房颤患者仍有发生栓塞的风险。近几年随着房颤消融技术的提高,目前的治愈率可达90%,有望无需抗凝药物,从根本上解除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
误区4: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高,安全性差
老年人体质较弱,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这是对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方式不了解造成的。所谓导管消融其实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只留有针眼大小的皮肤切口。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手术需要2小时左右,手术后穿刺部位仅需要沙袋压迫6小时即可,老年人能很好的耐受。
房颤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临床工作中老年人房颤占导管消融房颤80%以上。从国内外大的电生理中心实践来看,消融安全性很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实际上小于1%。我院电生理中心迄今已完成房颤导管消融逾600例,最大年龄为82岁,其中包括了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房颤,说明老年人房颤也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咨询电话:0311-85839177;微信:19933007320;QQ:1274436468
-
·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暨长城心律失常、
· 如何预防高温急性心肌梗死
· 左心耳封堵术
· 乱跳的心脏——房颤朋友必知
· 高血压对血管损害触目惊心
· 祝贺2024河北长城心血管病论坛肥厚型心肌病专场
· 心衰患者如何控制出入量?
· 我院与河北省血液中心签署无偿献血协议,并组织
· 以等级评审为契机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长城医